前三季度现金流暴涨496%!这家激光企业挂牌新三板
招股书显示,嘉泰激光是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专注于激光加工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提供,主营光纤激光切割、焊接等设备的研发、生产与销售,在国内激光装备制造领域处于行业前列。
招股书显示,嘉泰激光是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专注于激光加工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提供,主营光纤激光切割、焊接等设备的研发、生产与销售,在国内激光装备制造领域处于行业前列。
近日,高性能激光器制造商nLIGHT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。据财报显示,该公司第三季度销售收入为6670万美元,同比增长19%,主要得益于全球对用于定向能武器高功率激光器的需求不断增加;GAAP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034万美元收窄至687万美元,盈利能力
印度公司AXISCADES Technologies Ltd与法国激光技术公司Cilas SA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。此次合作旨在为印度武装部队提供先进的反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——即能够探测并击落敌方无人机的系统。
可以说一场疫情,改变了民航业。随着航司盈利的下滑,很多单位的待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海水退去,谁在裸泳,一目了然。
两家公司的官员在班加罗尔签署了谅解备忘录。没有提供关于SJ-100的潜在印度客户或何时开始生产的细节。
近日,美国国会众议院的“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”发布了一份名为《From Ph.D. to PLA: How Visa Policies Enable PRC Defense Entities to Tap U.S. Higher Education》的报告(
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许,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。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Susumu Kitagawa、Richard Robson、Omar M. Yaghi,以表彰其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开发。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。
国际3D打印巨头3D Systems 将对公司软件业务进行战略调整。2025年9月30日,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获悉,3D Systems 公司(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:DDD)在对其主要软件平台进行全面战略评估后,宣布:鉴于人工智能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变革性潜力
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科技、工业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,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门槛非常高,世界上只有美国、俄罗斯、英国、法国、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。本文对全球航空强国对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技术发展进行分析。
2025年9月19日,美国国会众议院“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”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《From Ph.D. to PLA: How Visa Policies Enable PRC Defense Entities to Tap U.S. Higher Ed
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单位奔腾激光与长飞光坊双角同台,联合呈现激光全产业链解决方案,全方位展现其在激光加工领域的技术领导力,用创新实力掀起智能制造新热潮,让全球观众见证中国激光智造的硬核实力!
通过此次整合,Tescan在康涅狄格大学科技园设立了专门的激光技术业务部门(LT BU)。该部门将拓展Tescan在半导体、生物医学设备制造及前沿研究市场中的关联性与多模态产品组合。
自 1960 年代起,CO₂ 激光器作为工业界的重要工具,持续推动制造业创新。Iradion 凭借开创性的 CERAMICORE® 陶瓷芯管技术,为行业树立了可靠性与性能的新标杆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Iradion 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塑料切割、木材加工、包装印刷、纺
长三角G60激光联盟陈长军注意到,齿科3D打印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苏州铼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铼赛智能”)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-B轮融资。本轮融资由猎鹰投资旗下星奇基金、协立投资联合领投,东证资本跟投,指数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。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
Nano Dimension公司二季度营收为2,583.7万美元,同比增长72.4%,这主要是由于在 4 月 25 日收购 Markforged 后贡献了 1,610 万美元。
原子重塑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于9月22日完成股权变更,获得新一轮融资。本次投资方为君联资本和基石资本,这是该公司于今年4月刚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后再次获得资本青睐。
9月15日,知名美国数字工业制造系统开发商Divergent Technologies宣布完成2.9亿美元(约20.6亿人民币)E轮融资,使其估值达到23亿美元。让人震惊的不仅仅是3D打印行业鲜有如此高金额的融资规模,事件背后更有容易被人忽视的重大转向。Div
据tehrantimes网站9月16日报道,德黑兰——伊朗能源部长阿巴斯·阿利亚巴迪周二表示,伊朗首次向俄罗斯出口了一台先进的燃气轮机,这标志着该国电力行业在西方制裁下的一个里程碑。
在报道3D打印(增材制造)行业新闻时,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有趣现象:不少制造企业会公开披露自己使用了什么设备、工艺生产产品。对行业观察者而言,这似乎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。但从更长远的制造业历史看,这其实很不寻常。毕竟,生产工艺往往属于商业机密,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“